中國麻將的起源,廣州麻將機銷售的來源,廣州麻將機出售,廣州麻將機銷售的起源,麻將歷史和起源
麻將起源于中國,原屬皇家和王公貴胄的游戲,其歷史可追溯到三四千年以前。在長期的歷史演變過程中,麻將逐步從宮廷流傳到民間,到清朝中葉基本定型。
相傳明朝名為萬餅條(或“萬秉章”)的人在“葉子格戲”的基礎(chǔ)上創(chuàng)造麻將,以自己名字“萬、餅、條”作為三種基礎(chǔ)花色。另一方面, 有人說麻將本是江蘇太倉“護糧牌”。例如:“筒”圖案就是***。還有的說,麻將基本張數(shù)為108張,代表著水滸里的108位好漢,東南西北則代表這些好漢來自東南西北四面八方;中發(fā)白是說這些人有的是中產(chǎn)階級,有的是高官貴族,有的則是白丁出身。
有關(guān)資料記載,在江蘇太倉縣曾有皇家的大糧倉,常年囤積稻谷,以供“南糧北調(diào)”。糧多自然雀患頻生,每年因雀患而損失了不少糧食。管理糧倉的官吏為了獎勵捕雀護糧者,便以竹制的籌牌記捕雀數(shù)目,憑此發(fā)放酬金,這就是太倉的“護糧牌”。這種籌牌上刻著各種符號和數(shù)字,既可觀賞,又可游戲,也可作兌取獎金的憑證。這種護糧牌,其玩法、符號和稱謂術(shù)語無不與捕雀有關(guān)。
例如,“筒”的圖案就是***的橫截面,“筒”即是槍筒,幾筒則表示幾支***?!八鳌奔础笆?,是用細束繩串起來的雀鳥,所以“一索”的圖案以鳥代表,幾索就是幾束鳥,獎金則是按鳥的多少計算的?!叭f”即是賞錢的單位,幾萬就是賞錢的數(shù)目。
此外“東南西北”為風向,故稱“風”,***射鳥應(yīng)考慮風向?!爸?、白、發(fā)”:“中”即射中之意,故為紅色;“白”即白板,放空炮;“發(fā)”即發(fā)放賞金,領(lǐng)賞發(fā)財。
麻將玩法的術(shù)語也與捕雀護糧有關(guān)。如“碰”即“彭”的槍聲。又如成牌叫“糊”,“糊”“鶻”諧音,“鶻”是一種捕雀的鷹。除此還有“吃”、“杠”等術(shù)語也與捕鳥有關(guān)。那么為何又叫“麻將”呢?在太倉地方方言叫“麻雀”為“麻將”,打麻雀自然也就叫成打麻將了。
麻將牌(又稱麻雀牌)是由明末盛行的馬吊牌、紙牌發(fā)展、演變而來的。而馬吊牌、紙牌等娛樂游戲,又都與我國歷史上**古老的娛樂游戲——博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(lián)系。甚至是“血緣”關(guān)系?,F(xiàn)在流行的棋、牌等博弈戲娛,無不是在博戲的基礎(chǔ)上發(fā)展、派生、演變而來的。
古博戲始于何時,準確年代很難說清。據(jù)《史記》和其他有關(guān)文字的記載,博戲的產(chǎn)生至少在殷紂王之前。我國**早的博戲叫“六博”,有六支箸和12個棋子,箸是一種長形的竹制品,相當于今天打麻將牌時所用的骰子。
據(jù)《顏氏家訓(xùn)·雜藝》所載,可知博戲又分大博、小博。大博的行棋之法已不可考。小博的玩法在《古博經(jīng)》里有比較詳細的記載。其方法是:兩人相對坐,棋盤為12道,兩頭當中為水。把長方形的黑白各六個棋子放在棋盤上。又用魚兩枚,置于水中。比賽雙方輪流擲瓊(即骰子),根據(jù)擲采的大小,借以決定棋子前進的步數(shù)。棋子到達終點,將棋子豎起來,成為驍棋(或稱梟棋)。成為驍?shù)钠?,便可入水“牽魚”獲籌。獲六籌為勝。未成驍?shù)钠?,就稱為散棋。驍棋可以攻擊對方的棋子,也可以放棄行走的機會而不動,散棋卻不可。
關(guān)于麻將的來歷,還有另外一種說法
明朝鄭和下西洋時,船上沒有什么娛樂用的設(shè)備,船上的將士只能以投擲骰子賭博作為消遣。但是在長久的航海中,將士們厭倦了,經(jīng)常有將士想家,甚至有試圖謀反的,鄭和殺了他們,為了穩(wěn)定軍心,鄭和發(fā)明了一種娛樂工具。
鄭和以紙牌,牙牌,牌九等為基礎(chǔ),以100多塊小木片為牌子,以艦隊編制,分別刻了1-9“條”,然后又以船上裝淡水桶的數(shù)量,分別刻了1-9“桶”(筒)。然后又根據(jù)風向,刻了“東西南北”四個風向。又以吸引人的金錢刻了1-9“萬”。然后以“大中華耀兵異域”的口號??塘思t色的“中”,然后根據(jù)一年四季刻了四個花牌,**有一塊牌不知道刻什么好,就不刻任何東西,這個就是“白板”。
**次玩的時候是鄭和、副帥、大將軍、鄭和的夫人(太監(jiān)也可以娶妻)四個人一起玩,**確定了游戲規(guī)則后,全船開始都玩此游戲,船上有一個姓麻的將軍,他玩這個游戲得心應(yīng)手,于是鄭和給這個游戲命名“麻大將軍牌”,即是后人的“麻將牌”
麻將的轉(zhuǎn)變
漢魏以后,博戲發(fā)生了根本性的變化。博戲中的棋子脫離瓊而獨立行棋,向象棋方向發(fā)展,成為一種游戲。而博戲的瓊變?yōu)槲迥?,即五個木制的骰子,也獨立成為一種博戲用具,稱為樗蒲。以擲點分勝負。相傳這又為曹植所造的骰子當時用玉制成,后改用骨制。變五木為兩骰,立方體,其六面刻點,點數(shù)從一到六。所以當時又叫“雙六”。
博戲到了唐代,骰子成為一種獨立的博具。并且由兩個骰子變?yōu)榱鶄€骰子。據(jù)《西墅記》所載,唐明皇與楊貴妃擲骰子戲娛,唐明皇的戰(zhàn)況不佳,只有讓六個骰子中的兩個骰子同時出現(xiàn)“四”才能轉(zhuǎn)敗為勝。于是唐明皇一面舉骰投擲,一面連呼“重四” 。骰子停定,正好重四。唐明皇大悅,命令高力士將骰子的四點涂為紅色,因此直到今天,骰子的幺、四兩面為紅色,其余四面都是黑色。
自唐代后,用六個骰子合成各種名目以決勝負的戲娛方法,在當時稱為骰子格。在骰子格的基礎(chǔ)上演變而成的**完善的戲娛用具是宋徽宗宣和年間產(chǎn)生的骨牌(又叫宣和牌,即現(xiàn)在一些地區(qū)仍流行的牌九、牛牌、天九牌)。骨牌用象牙或象骨制成,變骰子的立方體為長方體,變骰子的六面鏤點為一面鏤點。骨牌有21種花色。每色都是由兩個骰子的點數(shù)組合而成,因此骨牌中*為12點,**小為二點。每色有兩張或一張,共32張。
唐代中期,與骰子格同時,又有種叫“葉子戲”的游戲出現(xiàn)。關(guān)于葉子戲的由來,說法不一。唐《同冒公主傳》說,“韋氏諸宗,好為葉子戲?!边@是**早的有關(guān)葉子戲的文字記載。此外還有幾種說法:系葉子青所作;系婦人葉子所作;系唐賀州刺史與藝妓葉茂蓮船上戲骰子格。這些說法似乎都牽強附會。其實,當時所稱的“葉子戲”,并非一種成形的游戲。只不過是玩骰子格時記錄輸贏數(shù)值的紙片。這可從歐陽修《歸田錄》中得到證明:
唐人藏書,皆作卷軸,其后有葉子,如今之手折,凡文字有備檢查者以葉子寫之。骰子格本備檢用,故亦以葉子寫之,因以為名爾。
文中所談的葉子,就是紙片,但這種并非游戲,只是記錄數(shù)值的紙片,我們卻可以把它看成是麻將牌的鼻祖。
馬吊的出現(xiàn)
到明代天啟年間,本來作為游戲的附屬品籌碼,經(jīng)過逐漸演變,成為一種新的戲娛用具,即馬吊牌。
馬吊牌是一種紙制的牌,全副牌有40張,分為十萬貫、萬貫、索子、文錢4種花色。其中,萬貫、索子兩色是從一至九各一張;十萬貫是從20萬貫到90萬貫,乃至百萬貫、千萬貫、萬萬貫各一張;文錢是從一至九,乃至半文(又叫枝花)、沒文(又叫空湯)各一張。十萬貫、萬貫的牌面上畫有《水滸》好漢的人像,萬萬貫自然派給了宋江,意即非大盜不能大富。索子、文錢的牌面上畫索、錢圖形。
馬吊牌由四人打,每人先取八張牌,剩余八張放在桌子中間。四人輪流出牌、取牌,出牌以大擊小。打馬吊牌有莊家、閑家之分。莊無定主,可輪流坐。因而三個閑家合力攻擊莊家,使之下莊。
成吊牌名稱的由來,歷來說法不一。但根據(jù)此牌是從馬子演變而來,牌面上所畫又都與錢有關(guān):文錢是錢,一貫是一千文錢,索是穿錢的繩子,即錢串;而且古時一千文錢也叫一吊錢,從中似乎可以看到“馬”與“吊”的影子。若如此認識,馬吊牌的名稱的涵義便不言自明,翻譯過來,大概是“關(guān)于錢的牌”。
現(xiàn)代麻將的形成
在明末清初馬吊牌盛行的同時,由馬吊牌又派生出一種叫“紙牌”(也叫默和牌)的戲娛用具。紙牌也是供四人打,由紙制成的牌長二寸許,寬不到一寸。紙牌開始共有60張,分為文錢、索子、萬貫三種花色,其三色都是一至九各兩張,另有幺頭三色(即麻將牌中的中、發(fā)、白)各兩張。斗紙牌時,四人各先取十張,以后再依次取牌、打牌。三張連在一起的牌叫一副,有三副另加一對牌者為勝。贏牌的稱謂叫“和”(音胡)。一家打出牌,兩家乃至三家同時告知,以得牌在先者為勝。這些牌目及玩法就很像今天的麻將牌了。這種牌戲在玩的過程中始終默不作聲,所以又叫默和牌。
其后,人們感到紙牌的張數(shù)太少,玩起來不能盡興,于是把兩副牌放在一起合成一副來玩,從此紙牌就變成120張。在玩法上,除了三張連在一起的牌可以成為一副以外,三張相同的牌也可以成為一副。也就是說,上手出的牌,下手需要還可以吃、碰。這時牌的組合就有了“坎”(同門三張數(shù)字相連)、“碰”(三張相同)、“開杠”(四張相同)。此時的紙牌又叫“碰和牌”。
《紅樓夢》第四十七回《呆霸王調(diào)情遭苦打,冷郎君懼禍走他鄉(xiāng)》中,賈母、薛姨媽、王熙鳳等斗的就是碰和牌。書中寫道:
鴛鴦見賈母的牌已十成,只等一張二餅,便遞了暗號與鳳姐兒。鳳姐正該**,便故意躇躊了半晌,笑道:“我這一張牌是在薛姨媽手里扣著呢,我若不發(fā)這一張牌,再頂不下來的?!薄?/span>
二餅就是二文,文字門在馬吊中已繪成圓餅狀(見明潘之恒《葉子譜》),這里正是一個發(fā)出頂牌的例子。
與此同時,骨牌中也出現(xiàn)了一種“碰和”,將21種牌色每種五張合成一副。并且有了開杠、自摸加倍、相公陪打、詐和受罰等規(guī)定。骨牌的這些打法和術(shù)語也由紙牌接受、繼承下來。
大約到了清末,紙牌增加了東、南、西、北四色風牌(每色四張)。那時人們**常用的桌子是方桌,又叫八仙桌。八仙桌的名稱是從就餐時可以坐八個人得來的。用于打牌時總是面向一方,這就限制在一方里不能坐兩個人。逐漸地形成了玩牌由四人來玩的習俗,四人各坐一方。人們還從四方得到了啟發(fā),在紙牌中增加了東、南、西、北風。
至于三元牌中、發(fā)、白的增加,可能是人們對升官發(fā)財?shù)南蛲?。中就是中舉(中解元、中會元、中狀元,稱為中三元),發(fā)即發(fā)財,中了舉,做了官,自然也就發(fā)財了。白板可能是空白、清白之意。
后來人們發(fā)現(xiàn)在玩麻將時常常把牌拿完了,也沒有人做成牌,感到掃興。為彌補這個缺憾,于是又增加了聽用。**初的聽用只增加兩張,逐漸發(fā)展增加為更多的張,直到發(fā)展為有繪的麻將牌。
但由于紙牌的數(shù)量一多,在取、舍、組合牌時十分不便,人們從骨牌中受到啟發(fā),漸漸改成骨制,把牌立在桌上,打起來就方便了。正宗的麻將牌從此開始。
至于說麻將牌名稱的由來,現(xiàn)在無從考證??赡苡砂l(fā)音訛變而來。吳人音“鳥”為diào,馬吊牌就成了馬鳥牌,麻鳥牌成了麻雀牌,再變成了麻將牌。
麻將牌形成以后,上至朝廷,下至平民,無不喜愛。平民百姓們也從打麻將中得到了樂趣。有一個牌運好的人寫了一首詩道:
今日贏錢局,排排對子招。三元(中發(fā)白)兼四喜(東南西北),滿貫遇全幺?;ㄗ?/span>杠頭發(fā),月從海底撈。散場遠避,竹杠怕人敲。
有這樣的好牌運,誰能不高興呢?
由于麻將復(fù)雜多變,刺激有趣,因此自誕生后,很快就成為整個中國**為盛行的博戲形式。無論是至高無上的皇帝,大權(quán)在握的重臣,對麻將感興趣的都大有人在,至于一般的布衣平民,村夫俗子,喜歡搓麻將、斗雀牌的就更是不計其數(shù)。這一事實固然反映了封建時代的人們追求刺激,嗜好賭博的不良習尚,但同時也反映了麻將這種游戲活動本身無窮的和豐富的情趣。
由上所述,我們可知麻將牌形成的大致的軌跡。
棋 → 象棋(現(xiàn)行)
古博戲
箸 → 瓊 → 骰子 → 骰子格
骨牌(現(xiàn)行)
(葉子戲)
馬吊牌(紙牌)→ 默和牌 → 麻將牌(骨制)
新聞中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