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.3.2.1??鉆孔設計
(1)鉆孔密度的設計
巖溶發(fā)育的復雜性及不均勻性,使查明巖溶的實際分布、空間形態(tài)及發(fā)育特征難度很大。因此,一般情況下,注漿孔均采用均勻布置,除判明了準確的土洞和“天窗“位置可集中布孔應采取針對性注漿外,注漿布孔原則如下。
①鉆孔密度適當,控制在30一50m2/孔為宜。鉆孔過密,漿液串孔嚴重,注漿相互干擾達不到質量提高的目的和良好的效果,同時大大增加了鉆探的工程數(shù)量。
②注漿孔距、排距應小于漿液擴散半徑,并應相互搭接。根據(jù)相關資料,在這種巖土環(huán)境下,注漿影響較常見的距離為8m左右,鉆孔過稀易造成注漿空白區(qū),遺漏巖溶“天窗”。考慮注漿的相互搭接,孔距宜6.0一7.5m左右。
③當鉆孔密度受各種外界條件限制難以達到合理密度時,可采用增加斜孔設計;增長鉆孔注漿段長度;改善注漿工藝等手段達到注漿質量要求。
④注漿孔的布置主要根據(jù)注漿加固工程所處的路基類型(新建、改建、既有)、線路標準(單線、雙線)、路基型式(路堤、路塹)、工程所處線路地段(區(qū)間、站場、樞紐),一般可采用等邊三角形、等腰三角形、等腰直角三角形等形式布置。對可溶巖裸露地區(qū),應實地測繪并結合物探成果按照構造線或巖溶發(fā)育布置鉆孔[10]。
(2)鉆孔深度的設計
根據(jù)路基病害成因及注漿機理,鉆孔深度的設計原則如下。
①鉆孔必須鉆入基巖(灰?guī)r)面以下,以巖溶發(fā)育標高作為設計孔深的依據(jù),原則上鉆孔要遇到巖溶通道。
②鉆孔在土石界面以下灰?guī)r段不少于5m,未遇巖溶通道應加深2一3m。
(3)斜孔的設計
根據(jù)相關資料,在巖溶路基病害處理中斜孔的注漿效果較直孔好。尤其是線路中心底部的塌陷病害宜設計斜孔注漿。斜孔設計傾向宜垂直線路走向,傾角采用式
①計算
tgα=(H+h)/S
α=arctg(H+h)/S
式中:α—鉆孔傾角;
H—路堤高度,
h—第四系松散土層厚度或**層溶洞深度,
s—孔位至線路中線的垂直距離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