須彌座本身是一種佛座的形式。它源自印度,最初是專門用來安置佛、菩薩像的臺座。須彌座的名字來源于佛教的圣山須彌山,相傳此山是世界的中心,用此山做底座,以顯示佛的神圣和偉大。
須彌座的基本構造特點是一個上下寬、中間有束腰的基座,由多層磚石構件疊埋而成,其側面上下凸出,中間凹入,這種設計正是由佛座逐漸演變而來的。這種獨特的構造不僅美觀,而且富含深厚的宗教和文化意義。
隨著佛教的傳入和文化的交融,須彌座的應用范圍逐漸擴大。它不僅用于佛像的臺座,還廣泛運用于宮殿、廟宇等建筑的基座,甚至擴展到家具、神龕、臺子等其他尊貴物品上。
此外,須彌座的形式和風格也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發(fā)展變化。例如,在我國最早的須彌座見于云岡北魏石窟,是一種上下出澀、中為束腰的形式。到了唐、宋時期,上下澀加多,且有蓮瓣之類作為裝飾,束腰部分也顯著加高,并出現(xiàn)了束腰柱子將其分割成若干段落的設計。這些變化不僅豐富了須彌座的藝術表現(xiàn)力,也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審美和工藝水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