拴馬樁,也稱“拴馬石”,起源于人類馴化馬匹的時期,多出現(xiàn)于北方游牧民族生活的地區(qū)?,F(xiàn)存的拴馬樁主要出自元明清三朝,地理范圍廣泛。
拴馬樁一般豎于大門外兩側(cè),與上馬石配套使用。其結(jié)構(gòu)分為樁首、樁頸、樁體、樁基四部分。樁首多采用圓雕,造型豐富;樁頸為承托部分,雕刻精美;樁體多為毛坯或簡單雕鑿;樁基則埋入地下。
此外,拴馬樁的樁首和樁頸所雕刻的圖案、文字都具有豐富的文化內(nèi)涵。如樁首雕猴,寓意封侯加爵;樁頸浮雕海水山石,寓意壽山福海。這些雕刻不僅美觀,也寄托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