究竟什么是墓碑?
對于這一問題,學術界至今沒有一個較為權威的、被普遍接受的答案,對于繪有畫作的石頭、摩崖、不規(guī)則刻石等是否屬于碑的范疇也存在見仁見智的意見。在這里我們首先梳理幾個比較容易混淆的概念。
“碑”,按《說文解字》的解釋,“碑,豎石也”,段玉裁的注文就此補充說“秦人但曰刻石,不曰碑,后此凡刻石皆曰碑矣??凡刻石必先立石,故知豎石者,碑之本義,《辭源》的解釋也與此類似,其“石刻”條區(qū)中“碑”的說法是“長方形立石”,由此可見古代對這一概念大多采取了從形制上加以定義的方式;
而《新華字典》(第十版)將其解釋為“刻上文字紀念事業(yè)、功勛或作為標記的石頭”,這一釋義則更多的是從內容和功用的角度出發(fā)的。
“碣”是與之類似的概念,《新華字典》解釋為“圓頂?shù)氖薄⒃凇掇o源》中則為“刻字的圓首、上小下大的石頭”,由此可見碣是碑的一類。
??
春秋時就出現(xiàn)“碑”這個名稱,但它當時是宗廟里拴供祭祀用的牲畜的石樁子,同時,人們也根據(jù)它在陽光下投出的影子的方位來推算時間。到了戰(zhàn)國時期,大貴族殯葬時,由于墓穴很深,棺木要用轤轆系繩緩緩放下,“碑”,就是那時裝轤轆的支架。殯儀結束,往往把這個支架留在墓地里。后來,人們?yōu)榱思o念逝者,就在這塊現(xiàn)成的大石頭上面刻字,追述前人的“功德”,于是就出現(xiàn)了紀念性的碑。直到西漢墓地石碑的上部仍鑿有一個圓孔(叫“穿”),這是來供懸棺下葬用時留下的痕跡。我國現(xiàn)存*早的墓碑就是西漢河平三年(公元前26年)的“鹿孝禹碑”。到了東漢,樹立墓碑的習俗已廣為流行,并一直沿用至今,碑的制作越來越精。唐代是我國墓碑碑刻*發(fā)達的時期,不僅內容豐富,書法上也有極高價值。
? 墓碑的結構一般分為碑首、碑身、碑座三部分。碑首主要刻些碑名,或僅起裝飾作用。碑身刻寫碑文,碑座起承重和裝飾作用。明以后,將碑座改成似龜非龜?shù)臉幼于P屃,傳說它是龍的九子之一,善于載重。